教育行业就业科普(二)企业用人需求的产生——以教培类为例
就业的本质是你尝试为自己的劳动力寻找买家。这篇以“教培类”企业为例,说说企业的用人需求,也就是买家购买劳动力的需求是怎么产生的。
这里说的教培类是“提供教育培训服务”的一类企业,典型的有新东方、学而思等。
我们先确定这类业务的最小业务模型,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张,尝试描绘这类企业的业务情况,进而延及用人需要。
一、最小业务模型
所有业务的基本逻辑都很简洁。对于教培类,就是用户想要接受教育培训,企业提供教育培训。
二、用户端需求
用户端相当于上图中的小人儿。当用户的需求足够强时,就会产生“付费意愿”,企业就能在其消费的基础上生长。
对教培类企业的用户而言,他们的主要需求就是接受教育培训。包括功利性的受培训需求,例如动学科培训、考研考证等;兴趣性的受培训需求,例如才艺班等。
三、企业如何回应需求-核心产品及对应岗位
为了满足这些需求,企业提供自己的产品,也就是教育培训服务。
我们依然从最简情景开始,设想一个“家教”业务场景,学生想要提升数学成绩,你去给他上课。
那么你需要准备什么,来提供你的培训服务?亦即,你需要付出哪些劳动力努力。
很简单,你要讲课,讲课前要备课。
进而衍生出【教师】、【课程/内容设计师】两个职业。
有时,讲课的人和做课程的人可以是一个人,比如你去做家教,你自己就完成了备课环节,把课程内容设计好了。所以一些小机构只招老师,不招内容设计。
有时,可以没有讲课的人,只有做课的人,比如在线教育,通过视频或学习软件来提供学习服务。所以,有些在线教育机构,讲师招聘量比较少。
虽然实际情况有所浮动,但这两个岗位是教培类企业核心中的核心。即:如果没有A(这些岗位的人)就没有B(教培机构)的关系。
具体更需要哪种,看实际情况。例如,有些“扩张期”的企业可能更需要课程设计,他们需要一套有一定质量、并且可复制推广的内容,来实现自己的扩张。
但是,一旦到了成熟期,如果课程的内容没有频繁变更的需要,教师就变得更加重要,因为课程内容可复制,但讲师是个人,不能直接复制。
四、企业如何回应需求-规模扩张
现在,你的家教业务规模开始增长。
以前,只有1个人找你讲课。现在,有100个人打算找你讲课,所以你打算开个班了。
这时你可能发现,你的劳动内容发生了变化,不仅是备课、讲课那么简单了,还需要完成场地管理、班级管理等工作。所以你应该能在招聘软件上看到【教务】岗位。
如果你有心扩招,你还需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,那么你需要设法获客。这部分劳动通常对应【运营】岗位。
你做的比较成功,有1000个人找你讲课。
100个人的时候,即使多了班级管理、招生运营等工作,你自己还能负担的过来。但是现在学生规模达到1000人,你不可能再一个班一个班地去讲课了,只能招人。
这时候,用人需求就诞生了,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买家,开始尝试招聘员工。
首先,你当然可以尝试把现有的一些劳动内容分担出去,刚才提到的【教师】、【课程设计】、【教务】、【运营】等岗位,如果能招其他人来做,就能大大分担你的压力。
其次,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张,你可能还有了一些新的用人需求。
例如,你希望有专门的【课程顾问】来对接客户,介绍你们的课程并且获客,这个岗位往往兼具客服、销售等职能。
如果你决定开办校区,还需要设立【校长】等岗位。
如果你做的不是线下教育,而是在线教育,往往还要产出视频之类的教学载体。那么进而可能衍生出【视频后期制作】等相关岗位,或者需要开发自己的平台,自己的应用软件等,因此又引申出软件开发系列的岗位,包括【技术】岗,【产品经理】岗位等。
这样运行了一段时间,你发现有的新老师,上的课不太行,学生学着学着就走了。并且市场上有其他教培企业,都很强势。
你决定往用户体验上倾注更多资源,努力提高教学服务的质量,形成竞争力和服务壁垒。于是产生【调研】、【数据分析】、【用户体验设计】等较为高阶的用人需求。
当然,招人也是需要付出劳动力的一环,如果你不想自己招了,自然也就需要【hr】来帮忙招聘。
至此,一个常见的教培企业就已经架构完成了。里面可能还有更多细分岗位,这里不再赘述。
你应该理解:在源源不断的需求支持下,用户付费支撑你的企业业务扩张。你的企业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,进而产生了招聘劳动力完成这些事情的需求,也就是用人需求。
五、教育学门类就业问题
前面的我们简述了企业的用人需求。就业其实就是通过形成自己的能力,来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。
因此如果你对就业比较迷茫,可以多了解行业发展,以及行业发展衍生出的具体的用人需求。
现在,我们从教育学视角,来概观一下此时企业的用人需求。
其实主要来源于两方面,一个是支持其教学产品得以出现和实施的(三角形内),另一类是支持其企业更好地运作的(三角形外);后者比较外围,跟教育教学这个核心场景属于弱联系,但需要更多的其他领域能力(如对接客户、对接财务等)。
回到就业问题,越是接近这个三角形图像中的蓝色圆形,即教学服务产品部分,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就越高。
而当远离时,例如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,需要对教育业务场景有一定的理解,但没必要卷入那么深。
在最外围,则需要的完全是教育教学之外的能力了,例如人资,财务等。
比较特殊的是需求对接的部分(对应三角形左上边,例如课程销售岗),由于要构成一个用户和产品之间的通道,因此对教育业务越熟悉越好,此外也需要额外的能力如销售、谈判等。
总之,基于上述业务概览,我们把岗位分成三类:教育门类强相关、交叉相关和弱相关。
这里蓝色箭头部分表示了教育教学范围内的“专业性”,蓝色箭头以内,中间部分的岗位,是教育学门类最能发挥竞争优势的岗位,即教育门类强相关。
上方部分的岗位,一部分落在蓝色箭头内,一部分在蓝色箭头外,是需要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理解,此外还需要一些额外能力的岗位,例如产品经理需要需求理解能力、原型能力(如果是软件产品)、课程规划能力(如果是课程产品)等,即交叉相关。
至于下方的岗位,和教育学专业性关系就不是很大了,即弱相关。
因此,求职时,可以主要关注中上部分,发展自己的能力体系。
特别是还没毕业的同学,有相当充足的时间准备,关键是要在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,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。